清明祭母
发布日期:2018-04-10
字体: 小 中 大
今天的清明节与往年的清明节特别不同。
从读小学开始,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会放假,让大家去扫墓,但这一天对我来讲,基本无事可干,因为我们家亡故的直系亲人都在千里之外的湖南老家,我们除了偶尔像参加春游一下参加同学好友家的扫墓以外,就没有别的事情了。
后来我来到百里之外的城市读书、工作、娶妻、生子,自然要参加妻子家的扫墓,因为需要祭扫的长辈都未见过,虽然每年都扫墓,但更多的是参加一下,说实话,真没有在内心深处产生什么影响。
工作以后的二十多年间,也随父母长途奔袭了几次去湖南老家扫墓,给祖先上坟,除草添土,挂青放炮,磕头作揖,尽一个子孙的孝道。在这些已故的长辈中,仅仅在儿时见过爷爷三次,印象早已模糊,所以每次回老家扫墓我心里倒也平静。
明天又是清明节了,这个清明在我心里却与以往大不一样,因为这是母亲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,2018年3月5号十七点零一分,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。这一个月来,每当想起母亲,总会被泪水模糊双眼。
母亲个不高,脸上写满了慈祥。1935年农历4月14生于湖南邵东,和父亲的老家同在一个小山村。1953年,经长辈安排与父亲结婚,当时湖南和贵州还不通火车,在我三叔的陪伴下,背着一个包袱从老家的小山村到县城,到衡阳,坐火车到桂林,转车到独山,当时父亲在罗甸已经参加工作,但从独山到罗甸还不通车,母亲就和三叔他们的挑担子赶乡场队伍一道,走了一个星期来到罗甸,就算是与父亲完婚了。当时,我母亲只有17岁,几经转辗,来到罗甸的一个小镇边阳,租下一间房子,组成了我们的家。至今妹妹保留着母亲从老家出来时的那块包袱布。从一块包袱布到一个家,母亲吃过的苦、受过的累,难以言表。
由于没有文化,语言不通,开头两年,母亲只能打点零工,母亲得以勉强糊口。不久,母亲发现药材公司的加工点在招零工,就主动去问还需要人手不?负责人同意试用两天。由于母亲能吃苦,肯学习,很快掌握药材的加工要领 ,于是从试用两天变成短期临时工,再变成长期临时工,最后成为正式工。当初的几十个临时工,只有三人最后成为正式工,母亲就是其中之一。母亲后来说,这期间凡是稍微不能吃苦的,偷奸耍滑的,每个阶段都会刷下来一大批。后来,母亲在这个药材加工点一直工作到退休。
当时药材加工要干的活很多,几乎是从天亮干到天黑。1962年7月,大姐出生了,随后有了二姐大哥我,还有妹妹和弟弟。虽然父母都有工资,但要养活六个孩子也不是容易的事,而且上面还有长辈,逢年过节还要寄点钱回去。特别是每到开学的时候,几个孩子都要交学费,虽然当时学费不多,但是也让父母东拼西凑才能把三月份和九月份的开学困难对付过去。八口人的吃饭也是大问题,那时候我们的胃口都特别好,总觉得好多都能吃下去似的。从记事开始,父亲就在周围的空地和农田较宽的田坎上开始种地,在厨房后面搭了一个猪圈,母亲开始养猪,全家人都参与,种白菜青菜牛皮菜,种南瓜丝瓜冬瓜捧瓜和几种豆类,最多的是红薯,因为红薯耐储藏,也是我们的主要早餐,红薯藤还可以喂猪。父亲种的红薯又大又甜,其他蔬菜也比别人家的长得好。猪粪就是很好的肥料,很多周末,父亲就带着大哥和我,挑粪去浇菜,因为太臭当时很是不愿意干这事。姐姐和妹妹们更多的是采猪草,每天采的猪草都要一背篼,有时还是同时喂两头猪,猪草少了不够猪吃。晚上,我们做作业的时候,母亲就在砍猪草,将洗净的猪草剁碎,一大锅的猪草剁完,已是深夜。第二天天天不亮,母亲就起来做我们的早餐同时煮猪食,一大铁锅猪食,基本上百来斤,差不多要一个小时才能煮熟,等我们起床吃早餐上学,母亲又马不停蹄的上班。猪吃得多也拉得多,每年我们家的猪粪浇地用不完,还可以用来和周围的农民换点粮食,就是运猪粪的时候,担粪的农民必须从家中进出,感觉臭死了,那味道好久都挥散不去。
每年的适当节令中,母亲还会带领我们做糟辣椒、做霉豆腐、做酸菜、做甜酒、做米花糖,当时每个家庭必备的腌菜和年货,基本上我们都做。到了腊月,就请人来杀年猪,这是我们过年的主菜,还是来年的猪油和肉食的主要来源。虽然那时我们家每月有肉票,但总觉得食品公司买来的猪肉太少,基本上只能塞牙缝。
我们六姊妹逐渐长大离家,没条件养猪了,母亲才放弃养猪。但是,她并没有闲下来,因为退休后的父亲开始做药材生意,我们全家每天都要加工大量的药材,蒸煮炒晒搓切,事情非常多,尤其是暑假,药材收购量巨大,更是忙碌,有时一天就要在太阳下将几百斤炒过的石斛反复搓揉去皮,母亲和当时还在上高中的小妹最是辛苦,常常是累得直不起腰,但是母亲凭着一个老药材人的本能,每个环节都不肯马虎。她常说的一句话是,“这是拿来治病的”。这样的劳累,持续了近二十年,全家人的辛劳,换来了家里条件的逐步好转,终于从住了二十年的老旧公房搬到了自家的新房,也为我们姊妹的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,更重要的是磨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生活的基本技能。
这期间,母亲还帮助哥哥姐姐们带孩子,哥姐的孩子都是在母亲身边呆过,对奶奶(外婆)颇多留恋。儿子出生的时候,母亲也从罗甸赶来帮忙,辛苦劳累自然少不了。七十岁的时候,因为洪水进家,母亲半夜起来受凉导致病毒性心肌炎,她怕给子女添麻烦而隐忍不说,最后发展成二尖瓣腱索断裂,从此埋下了病根。因为体弱,医学院的专家不建议手术,进行保守治疗,从此,她老人家就没有停止吃药,幸好妹妹是医生,对母亲的病情悉心照料,多次从鬼门关闯过。母亲生性乐观,看生死很淡,每次病痛都是尽力配合妹妹,希望早日好起来,好让我们不为她操心。母亲一生都是在为别人着想,生怕给别人添了麻烦,这也给我们兄弟姐妹树立了一个榜样,不叫苦,不怕累,尽力做好自己的事,不让别人说闲话。
每次带着妻儿回家看望父母返回时,母亲都要给我们塞点东西,最多的是母亲自己喂鸡下的鸡蛋,或者给儿子塞点零花钱。每每想起这些,眼泪都会在眼眶里打转,母亲不但给我们生命,抚育我们成长,还为我们的孩子受累,却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们什么,即便她很难受,她都是尽量自己忍受和克服,不轻易给孩子们“添麻烦”,其实这些都是儿女们应该做的。她也从来没有对我们说过一句抱怨的话,甚至我想,她心里都没有产生过抱怨的念头。她就是这样,对我们只有付出、牵挂、期盼,从不求回报。儿女们给她买的衣服,她总说还有多,今后别买了。
母亲一生节俭持家,老人家走后,我们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有一大包孝布,那是这些年他们去参加街坊的丧事,主人家发给亲友的白布,大概有一百多张,每一张都是得洗得干干净净,叠放得整整齐齐。以前自己做衣服的时候,这些孝布可以用来做衣服口袋之类的,现在基本没人用了,但是,母亲舍不得丢,收集整理好希望能派上什么用处。看到这包孝布,我心里早已泣不成声,这就是母亲一生省吃俭用的一个缩影。
父亲上过两年私塾,母亲一天学也没上过,目不识丁,也谈不上能说会道,为此,年少时我还十分羡慕别的同学父母都有文化或者能说会道。但是后来我逐渐明白,正是母亲的这种无私奉献和不干预孩子的发展,才让我们六个子女自由而茁壮的成长,她虽然没有讲过一句什么大道理,却用自己的一生的行动,在我们心中树立了一个默默奉献、吃苦耐劳、诚实善良、与人为善、替人着想、勤俭节约的一个慈母的形象,把这些观念,潜移默化中刻在我们的骨子里,并转变成为我们家风的重要部分。
在给母亲送葬时,大姐恸哭:今后没有妈喊了。我想,妈永远在我们心中,每次想起母亲,我都会在心里默默的呼喊妈—妈—。
想起那年清明节陪母亲专程祭扫外公外婆时,年衰的母亲在我们的搀扶下到了墓地,当她跪倒在外公坟前,说:“牙(爹),以后我怕是不能再来看你了”,一贯坚强的母亲哭了,我在一旁也泪眼哽咽。从此以后,我们也只能跪倒坟前叫一声“妈妈”了。
明天就是清明节了,我的心里装的满满的都是母亲,也许这些在别人眼中都是琐事,但在我心中,却重达千斤。谨以此文,祭奠我的母亲,同时又担心我的拙笔不能将母亲最优秀的品质展现出来,诚惶诚恐,生怕愧对她老人家在天之灵。
文:立夫